今年以来,市移民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部署,围绕增强水库移民经济内生造血功能,努力实现移民增收致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产业转型升级“五个依托”思路举措,在全市移民系统开展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实践。
一是依托乡镇,外引内联,助企扶农。着眼发挥乡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统筹协调作用,结合我市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创建,将自然资源禀赋好的移民村(组)产业扶持工作,纳入区域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框架内统一谋划部署。调研发现,仲恺区潼湖镇水库移民村占有耕地、林地和水塘面积均位于全市安置移民的乡镇前列,适合打造规模连片的移民产业项目。市、区移民办积极联合潼湖镇,深入开展“行业、镇域、村组”规划衔接,按照“先盘点后规划,先招商后立项,先设计后配套”的思路,统筹政府、社会、移民资源,规划构建潼湖“微度假”乡村文旅综合体,从而使移民产业项目计划安排目标清晰、选择精准、融于整体。目前,潼湖“微度假”综合体规划已基本成形,其中,移民产业板块由13个项目组成,计划2年内建成,共需移民资金3400万元,年底前拟投入1100万元。
二是依托基地,产业融合,联农带农。着眼拓展村企合作新领域、新业态和新形态,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驻村基地联农带农作用,引导移民村(组)发挥合作社法人市场主体作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移民变股东。重点指导惠阳区建设两个乡村驿站产业项目:一个是“延伸产业链带动就业增收”类乡村驿站。永湖镇大坑移民村与“佳安亿”柠檬种植合作社合作,将闲置校舍升级改造为“柠檬”主题乡村驿站,用于柠檬深加工、农产品仓储和线上线下售卖展示;另一个是“推进村园融合带动就业增收”类乡村驿站。良井镇黄洞移民村与“佳禾园”企业合作开发乡村驿站文创项目,通过创新移民美丽家园“展列化”平台载体,实现黄洞村“历史人文、山水田园、耕读研学”融合推介,增幅乡村旅游人流量、点击率、回头客。
三是依托项目,提档升级,增收利农。着眼提高光伏发电、房地租赁、旅游食宿等移民短线产业收益,采取配套和完善土地资源(含耕地、林地、水塘)附着设施,拓展升级生产开发项目的规模、效益、设施、功能等灵活方式,因地制宜提升投资占股、设施占股或资源、资产租赁附加值。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全面梳理镇属、村属公共物业闲置房顶铺面,通过拓展规模、异地合作等不同方式,大力推动光伏建设;惠东县、博罗县继续布点厂房、门店、商贸综合楼和农贸市场建设;惠阳区、仲恺区计划对部分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乡村驿站、老民宅、旧厂房、光伏等物业设施,进行旅游服务或企业商用升级改造;惠城区、惠东县计划为部分耕地、水塘配套温室大棚、水产养殖等附属设施。
四是依托平台,拓展市场,促销支农。着眼建立稳定的移民农产品销售渠道,结合“依托乡镇、依托基地”产业模式,采取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借助抖音、微信等各类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开发APP网销平台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村一品”区域乡村品牌和特色农产品推介平台。惠阳区良井镇借助黄洞移民村“佳禾园”生态农业品牌和技术,仲恺区潼湖镇借助玳瑁村郑七移民小组“潼湖源”特色养龟品牌和技术,计划对辖区内农产品进行品牌化、标签化、手信化改造,并开展相关生态农业科技推广。
五是依托村组,开展种养,劝农勤农。着眼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推动重塑美丽乡村和精勤农民形象,积极引导和支持移民村(组)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留守的劳动力动员组织起来,把农民手中没有流转的山水林田等资源确实利用起来。对土地不撂荒、水塘不闲置、人力不浪费的移民村(组),移民工作部门在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对表现突出的及时实施项目奖补。
来源:惠州市移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