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瑞昌市按照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工作方针,扎实推进“保发展、护资源、优空间、惠民生”各项工作,推动要素保障向质量效益型、资源利用向集约生态型转变,耕地保护、集约用地、矿山治理等走在全省前列。今年,瑞昌市节约集约用地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奖励用地指标1000亩。
一、靶向施策,以“四落实”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一是落实于地。按照“坐标化、标示化、公开化”的原则,将永久基本农田责任划分到地块、落实到人头,确保耕地保护有人管、受监督。坚持引导和管控相结合,用好种粮补贴政策,建立联合管控机制,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二是落实于责。建立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市乡村逐级签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将耕地保护监管责任压实到乡村“末梢”,巩固提升省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优秀成果。三是落实于管。在“人管”上织密网格,探索建立村级耕保协管队伍,配套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打通耕地保护执法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在“技管”上建强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标准化、规范化自然资源监管指挥中心,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在线监管,形成“天上看、地上查、视频探、群众报、网上管”的全方位管理体系。在“法管”上规范执法,建立重大执法决定审核制度,成立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四是落实于控。坚持规划先行,积极引导各类建设项目科学选址,加快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强化规划管控、优化空间布局。坚持量质不减,对涉及占用耕地的项目,严格按照“占水田补水田,占优补优”的要求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减。
二、因地制宜,以“三强化”抓好节约集约用地。一是强化前端供给。根据项目详细规划和建设计划,综合考量项目每期用地的建设进度、投入产出等指标,确定各期用地规模和供地面积,对项目分期分批进行土地报批。全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园区内除重点保障的工业项目外,其余工业项目用地一律“带标”出让。二是强化过程消化。深入推进“腾笼换鸟”行动,清理盘活园区闲置用地、厂房和“僵尸企业”,变低效闲置用地为集约标准厂房、企业科研基地。制定印发《存量土地消化工作实施方案》,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地块进行分类梳理,坚持每日一报告,一周一调度,分月分批实施销号。三是强化全域整治。以桂林街道全域土地整治全国试点为抓手,在土地权属调查及土地权属界限调整的同时,按照“田成方、地成垄”的标准,对耕地进行集中整治,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三、绿色示范,以“双并重”统筹推进矿山治理。一方面,大力创建绿色矿山。累计投资3.2亿元,深入实施绿色矿山标准化综合提升工程,各矿区基本实现进矿道路全硬化、生产过程全封闭、洗车喷淋全自动、运输车厢全覆盖,武山铜矿等4家矿山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累计投资1.12亿元,精心编制“一矿一案”,分类实施生态修复,高质量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成功打造了天嗣山公园等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案例。
来源:瑞昌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