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淮安区鼓足争先之志、笃定必胜之心,以转型升级为引领,更大力度培优做强产业,不断厚植跨越赶超根基。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建设制造业强区。围绕扩量升级目标,深入实施“4221”制造业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培育机械电子、绿色建材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跨越赶超核心“引擎”。机械电子产业,推动芯声微电子尽快全产能生产,加快捷群电子技改、双环齿轮技改、双安铜基新材料、晋科实业等项目实施进度。抢抓国产化替代机遇,在电感、电容、电阻三大核心元器件领域抢占高地、构筑优势,加速突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等领域,挖掘产业发展潜能,力争全年开票达60亿元。绿色建材产业,加快推进盛卓轻量化新材料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支持海螺水泥、建华建材实施技改项目,提升产业贡献度,力争全年开票达80亿元。盐化工产业,加速确立井神盐化“链主”地位,强化产业链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合,重点推进盐穴储气库以及配套项目,力争全年开票增幅达15%。绿色食品产业,发挥苏食、百斯特等企业支撑作用,推进百斯特智慧创享产业园项目部分投产,加快培育生产、研发、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条,力争全年开票增幅达18%。大力推进共创二期、康乃馨高品质羽绒等重点项目,确保教体装备、羽绒纺织两大县域特色产业开票分别达28亿元和50亿元。把握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围绕“升规、攀高、上市、智造”目标,打造梯次强企方阵,健全苏食、井神百亿企业培育专班运作机制,引导骨干企业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培育库,推动百斯特上市股改,加快融昱药业等企业股权融资进度。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科技小巨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省级专精特新产品企业各1家,市级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2家,星级上云企业10家,规上工业企业25家。
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服务业布局完善、业态优化,力争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20%以上。突出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重点,加快高铁新城片区功能项目布局,打造商务商贸活力板块。积极策应“大市区”建设,在新城西片区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片区服务辐射功能;针对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提升欣天地、九升、金地等商业综合体经营业态,差异化定位华谊星河商业广场、河西商业中心、天恒王府商业街等商业片区功能,促进主城商圈全域协调互补、共同繁荣。积极策应全市打造全省先进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目标,抢抓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和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契机,进一步扩大快递物流电商产业优势,加快实施中通四期、圆通三期、顺丰产业园、德邦快递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积极发展工业物流、冷链物流产业,引导物流现代服务业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延伸,拉伸做强产业链条。启动建设电商大厦,以快递进村工程为抓手,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打通城乡商品双向流通“最后一公里”,推动快递物流电商产业加快实现从产业链集聚向生态链集聚、再到价值链集聚的转变,力争全年实现开票销售25亿元、税收2.5亿元。
建设农业示范区。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重抓农业项目,力争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8个、新竣工14个以上。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实施渠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工程,持续提升物资装备和技术水平,确保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9.5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6%。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扩大“三特”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稻虾、藕虾、稻蟹等综合种养模式,加速构建以车桥芡实、苏嘴西瓜等特色品种为代表的“一镇一品”格局,确保全年新增优质食味稻米面积3万亩、生猪存栏23万头以上。围绕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推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依托“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基地”等模式,促进农业多要素集聚、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步伐,力争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万亩,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30家以上,争创“两品一标”农产品品牌5个,打响“淮安蒲菜”“古顺河酒”等地域特色品牌,推动农业价值链攀升。
来源:淮安区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