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区政府印发了《盘龙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年)》,对盘龙区近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做出了安排部署,为切实做好《盘龙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年)》落实工作,现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合力进一步增强,盘龙区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牢记殷殷嘱托,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全面开启。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绿色发展路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极具昆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
“十三五”期间,盘龙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命科技创新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为基础,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扎实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接下来盘龙区进入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化巩固期、减碳增汇实现碳达峰的全面启动期、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加快提升期、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转型起步期,《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富有成效”作为2025年的主要目标。盘龙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举措;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生态宜居核心城区的生动实践,是推动盘龙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有力抓手。
二、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着力打造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的生态空间体系、以绿色发展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防治结合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生活体系、以多元共治为目标的生态制度体系、以开放包容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的生态科技体系,力争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各项指标,努力将盘龙区建成“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模式绿色高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方式低碳节约、生态制度完善健全、生态文化鲜明繁荣”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样板区,倡导建设绿色低碳引领区和美丽盘龙生态示范区,加快建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幸福盘龙”。
(二)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富有成效,松华坝水源区得到有效保护,昆明主城北部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加绿色化、低碳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全区绿色生态底色更加鲜亮。力争在2025年前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争当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中远期目标:到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方式持续转变,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建成生态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安全稳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生活和谐、生态文化繁荣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建设美丽盘龙,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区。
三、主要内容
(一)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1.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突出位置,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发展主线及建设路线,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构建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严格执行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全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持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3.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实施管理规定,协调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4.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强化监管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完善河、湖长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5.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党政生态环保责任,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地更绿的目标,紧盯主要环境问题,以“减污降碳”为抓手,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1.落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方案。控制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
2.打好治水护水“组合拳”,确保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保好水”“治差水”,聚焦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定位,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实现全区水清河畅,积极推动水生态恢复,强化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3.聚焦大气污染治理,确保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协同开展PM2.5和O3污染防治,抓好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ⅤOCs)协同减排,完善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体系;持续推进污染源治理,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强生活源污染防治能力,推进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大力推进重点行业ⅤOCs治理。
4.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空间布局管控,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加强工矿企业污染源环境监管;推进土壤安全利用,巩固提升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建设用地风险防控;持续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推动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逐步推进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加强种植业、养殖业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5.提升声环境质量。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落实声环境分区管控,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注重交通噪声综合防治,持续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强化施工噪声污染治理,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监管。
6.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筑牢北部生态安全屏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强化水源区差异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降低辖区内滇池二级保护区开发强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夯实多样性保护基础,加强动植物保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推进森林植被保护与建设,加快生态敏感区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7.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与利用能力。强化医疗废物处置与应急能力,强化固体废物风险防范;加强无废城市建设与固体废物管理,落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严格贯彻“限塑令”,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严格渣土车清运流程管理;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健全辐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升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建立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建设基层生态环境应急体系。
(三)生态空间体系建设
1.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划定基本农田红线,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线;落实农业空间管控要求;严守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线,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线。
2.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导重要生态功能区发展,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3.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优化城镇发展布局,优化农业发展布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1.生态产业发展。构建“323”高原绿色有机农业体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完善都市农业产业经营服务体系;加强生态旅游业建设,重点建设文化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和体育场馆,办好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活动,打造精品赛事,开展城市空间文化创意开发,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创意街区;开展生态服务业建设,提升楼宇经济,培育数字经济,打造康养产业及商务会展业;开展都市现代工业建设 ,“按照存量规模化、增量高端化”的发展思路,支持引导南天电子等企业巩固优势地位,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展优质“高原特色”有机农业,优化“都市农业”,发展特色内容,深度加工的“现代农业”;拓宽第二产业高品质发展新空间,深挖现存产业发展潜力,盘活闲置楼宇,发展总部型建筑业,打造高品质工业发展空间;提质扩量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产业,大力发展以商贸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夜间商贸业、现代汽车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打造总部金融、新兴金融经济、金融中介服务等现代金融服务业;扩大现代科技服务业规模。
3.能源结构调整。一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把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重要手段,强化能源节约利用,积极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促进经济循环发展,助力工业提质增效;普及农村电网和农村用电,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加大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应用力度,有效地降低农村生活能源的使用,减少农村生活用能的污染排放;坚持墙材革新与节能建筑相结合,推进墙体材料革新与节能建筑工作纵深发展;加快淘汰高耗能、污染重的老旧车辆。鼓励使用小排量、低油耗、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在公用设施、宾馆、民用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严格执行产品能效标识制度。二是加强能源需求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决抑制不合理的耗能需求,从源头减轻煤电油紧张压力,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业准入,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规模、低水平建设的高耗能企业发展,按照淘汰、限制、允许和鼓励分类,实行差别能源价格。三是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完善骨干电网,改造城乡配电网,加快油气基础建设
4.运输结构调整。鼓励货运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动“互联网+”运输的发展,加强货源组织和运力调配,降低车船空驶率,提高运输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推动公路运输低碳发展。
5.行业清洁化生产。实施差别化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强化清洁生产信息服务。
(五)生态生活体系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集中式与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大对松华坝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强化“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源地、乡镇级饮用水源地管理力度,加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与管理工作;深化城乡污水垃圾环境治理设施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老城区及其他区域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建设工作。加快再生水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2.建设绿色城镇化及生态城区。着力打造美丽城区,营造整洁优美城市环境。构建“绿色廊道”,提升城市风貌形象,塑造突显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高水平抓好城市管理,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3.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村综合功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优化乡村振兴空间格局,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
4.培育生态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发展方式,构建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政府绿色采购,推动节能、节水器具普及与应用;完善绿色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构建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倡导绿色集约公共交通;4.3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建设,扩大绿色建筑执行范围,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绿色建筑认证,完善绿色建筑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建设低碳社区,提倡绿色生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绿色盘龙建设。
(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现代生态文化品牌,多途径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2.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社会宣传、走企业宣传、下农村宣传、入学校宣传、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等形式多途径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促使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深入推进公众参与,从保障群众基本环境权益的要求出发,建立更为及时、全面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构建基层环境监管工作体系,在全区各街道配备专职环保员,建立社区环保协管员制度,初步实现环境监管全域覆盖。
4.绿色细胞工程建设。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夯实街道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大力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置、街容街貌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巩固提升工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围绕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这条主线,以机关、学校、医院三个领域为重点,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组织,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努力形成崇尚自然、珍惜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自觉和自律,把环境保护贯穿到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盘龙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组织制定重大环境与发展政策,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审议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及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讨论配套环境政策等。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机制,组建“盘龙区生态文明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制度建设等提供咨询论证;对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估和宣传策划等。
(二)监督考核
对《规划》组织实施情况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及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制定生态文明指标监测方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盘龙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和工作情况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对主要任务完成较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街道、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对未通过考核的街道、部门进行通报并追究责任。
(三)资金统筹
结合区级财政当年财力情况,统筹各类资金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参与一批经过细致规划、科学论证、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回报效益的生态建设项目。
(四)科技创新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农业绿色科技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五)社会参与
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建立环境教育基地,编制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材料,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大力推进对广大村民的环境教育,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新媒体等,拓宽思想,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使生态文明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色消费和永续消费,在全社会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来源: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