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方案

来源:瑞丽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31 11:00:58 阅读量:6572
分享:

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德宏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努力把瑞丽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五大振兴”,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坚持重点突破、整体联动,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域创建美丽宜居乡村,提升边疆基层治理能力,打造数字乡村智慧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把瑞丽建设成为热区现代农业新样板,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边疆基层社会治理新示范。

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高效生态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基地化率达到60%以上;绿色发展特色更加鲜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产业链集约集群发展更加凸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优势品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3:1以上,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农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产业帮扶、促农民增收贡献更加突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村庄规划和执行体系基本建立,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村、精品村,农旅、农文和产村融合明显提升,乡村旅游休闲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农业农村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强边固防和边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实质突破,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和乡村治理作用日益凸显。

到2035年,高水平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探索富有瑞丽特点的乡村振兴模式,共同富裕成果丰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低收入人群,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一平台三机制”,持续巩固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3+1”保障成果,确保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推动乡村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1.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预警响应机制。推广政府统一救助平台,加强农村常住人口重点人群排查,实施动态监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定期核查、精准帮扶、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兜住兜稳政策底线,确保早发现、早帮扶,实现动态清零。

2. 健全产业就业全覆盖帮扶机制。发挥“双绑”作用,落实“1+1”措施,确保有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每户有1个以上产业收入项目;每户与1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规范公益性岗位设置,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确保保值增值。

3. 深化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持续推进产业示范、招商引资、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农产品出省等方面实现新拓展。深化定点帮扶,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强化对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后续帮扶;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加强对涉毒家庭、涉缅婚姻家庭、回流边民等特殊群体帮扶,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二)全链条重塑一流热区现代特色农业。

4. 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行动。坚持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导向,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突出特色、生态、优质、高效,调优产业结构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基地化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优品优果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新动能,打造形成一批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到2025年,全市重点培育粮食、蔗糖、花卉、橡胶、果蔬、烟叶、茶叶、柠檬、柚子、肉牛等特色产业链,建设一批综合产值超2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综合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

——提升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集群。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21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14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7万亩)。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9万亩以上。实施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巩固提升瑞丽省级商品粮基地县。

围绕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品质提升、资源高效利用,稳定粮食生产,2022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3万亩,产量4.5万吨,产值1.6亿元。2022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产量2.9万吨,产值8689万元。到2025年发展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5个,2022年建设集成良种良法、绿色防控、无人机飞防、农药化肥减量等技术示范基地1个。全市推广“稻+鱼、稻+虾、稻+蟹”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8000亩(2022—2025年每年实施2000亩),实现产值1560万元,创新发展稻渔文化,提升稻渔旅融合效益。

——提升打造糖料蔗产业。继续做好云南省2020—2025年糖料甘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项目,确保种植目标任务按时完成,促进蔗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严格落实2.2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积极争取实施国家糖料蔗生产基地建设、制糖企业工艺技术改造等项目;围绕全市产业链发展,积极稳妥推进蔗区布局、糖厂布局优化调整,提升种植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加强甘蔗收割、运输、加工一体化建设,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梢等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糖关联产品开发,实现一业兴、多业举。

到2025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境内2.2万亩、境外5.8万亩),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年均农业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实现5年蔗糖农业产值9亿元,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2.5亿元。2022年甘蔗种植总面积稳定在7.5万亩(境内2.0万亩、境外5.5万亩),新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预计农业产量39.5万吨,工业入榨量36.5万吨,农业产值1.75亿元,工业总产值2.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

——加快培育特优果蔬产业。发挥热区资源优势,坚持错峰错季化、外向型发展,打造全国重要优质冬春蔬菜基地和高端水果基地。大力引进培育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行业龙头企业,突出标准化、设施化、有机化,创建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优化品类结构,科学发展鲜食玉米等大宗产品,突出茄果类、瓜类等蔬菜发展,提升柚子、柠檬、砂糖桔等柑橘类特色果业。加快培育特优果蔬公共品牌、特色品牌,加强果品商品化处理,强化包装和标识认证,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产品地域化、包装小型化、品质生态化,打造绿色“放心菜”“生态果”。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培养一批果蔬经纪人,加强冷链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开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高端消费市场,提升市场营销效益。到2025年,力争把水果产业发展成为综合产值6亿元产业,把瑞丽优稀水果打造成为瑞丽一张靓丽名片。

至2025年,蔬菜(包含鲜食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次,产量2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8亿元。至2025年,柚子、柠檬、砂糖桔等柑橘类特色果业种植面积达4万亩,产量5万吨、现实农业产值2.5亿元。

——加快瑞丽茶产业突破突围。大力推进茶产业基地绿色化、加工标准化、市场品牌化发展,主打瑞丽野生“古树茶”,提高辩识度。加快有机茶基地建设,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提升,力争五年内全市茶园实现“全面绿色”,创建打造1个高质高效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实施茶叶初制所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大力扶持培养瑞丽制茶大师和优秀茶人。提升普洱茶拼配工艺,开展茶叶跨季节、跨区域、跨品种的拼配数据化研究,打造代表性、标杆化产品品系。保护性开发野生古茶树资源,把瑞丽野生古树茶打造成云南茶品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产品。开展地理标志认证专项行动,做大做强“野生古树茶”和“紫娟茶”等茶叶品牌。至2025年,茶叶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0.1万吨、实现农业产值0.15亿元。

——加快培育肉牛等生态牧业。抓住瑞丽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缅甸青贮饲料进口试点等政策机遇,积极促进瑞丽市活牛向辖区外流通,有效扩大市场竞争力,加快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建设,力争5年内改扩建或新建存栏优质能繁母牛5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40个以上,建成一批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打造一批万头肉牛乡、千头肉牛村示范基地。支持肉牛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集养殖、屠宰、分割、加工、冷链、销售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建设,把肉牛产业打造成为十亿元产业。

大力发展生猪、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畜禽养殖龙头企业与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紧密合作,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培育特色林产业。巩固10万亩天然橡胶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5万亩立体生态胶园。加强柠檬市场规范管理,做大做强柠檬品牌,打造全国知名柠檬之乡。扶持石斛产业发展,建设“两区一中心”,打造全国优质石斛主产区和地理标志产品。推进城市绿化用苗圃建设,加快编制林下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砂仁、黄精、重楼等林下产业健康发展。

5. 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行动

——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打造一批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加快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打造高标准“原料车间”,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转化率。实施“直供直采”基地五年翻番计划,加速融入大市场,加速产业走向中高端。

——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科学整合现有项目、平台和资源,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兴旺的样板示范,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成为引领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打造柠檬、柚子、甜脆玉米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坚持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努力创建雪茄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把瑞丽打造成为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到2025年发展种植雪茄烟面积1万亩,每亩农业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每年烟叶总产值预计达8000万元,每年创税预计达1760万元。

——打造田园综合体。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重点推进瑞丽弄岛、姐相2个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建设,扶持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到2025年,积极申报和竞争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田园综合体。

6. 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

——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支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每个主导产业重点培育1家全产业链标杆型龙头企业,通过3—5年努力,培育5家左右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产值过千万的龙头企业,培养一批优秀乡村企业家,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形成乡村产业振兴“新雁阵”。

——加快培育“瑞”字号农业品牌。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精心培育打造瑞丽柠檬、瑞丽柚子、瑞丽鲜食玉米、瑞丽肉牛等一批“瑞”字号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选择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影响较大、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扶持,每个优势产业集中打造1—2个主打品牌。支持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发展“高端、小众”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地方农业名片;加大保护、开发和推介力度,推进品牌共建共享,扩大瑞丽农业品牌影响力,提升瑞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瑞丽特色农产品”推介营销三年行动,全面提升“瑞”字号影响力。

到2025年,力争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20个以上,培育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和3个农产品区域品牌,打造1个以上品牌价值过亿元的“瑞”字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开展农业大招商行动。聚焦全产业链体系,紧扣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现代冷链物流、农村电商平台等关键环节,建立《瑞丽市乡村振兴示范园招商引资项目库》《瑞丽市乡村振兴示范区特色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工农联动、精准对接,瞄准大企业大项目招商,重点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大、有市场话语权的大企业大集团,引进一批涉农大项目、好项目。

——深化跨境农业合作。重点实施一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境外甘蔗种植基地和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建设,着力解决跨境农业合作政策保障、技术支持、通关便利化问题,更好发挥“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发挥区位优势,创新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加快布局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主的进口农产品加工基地,把瑞丽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开放合作示范区、热带水果交易集散中心。

(三)全域化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坚持全域景区化标准,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瑞丽农村打造成为大田园、大花园、大果园,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建设得更美丽。

7. 科学优化乡村建设规划。2021年基本完成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市域层面同步完成村庄分类与布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村庄普查,明确村庄分类,优化村庄布局,根据村庄发展演变规律,统筹县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科学推进乡村建设。加快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扎实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确保2021年沿边村庄全覆盖,2022年所有村庄全覆盖。加强村庄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开展规划设计下乡服务。

8.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到2025年,全市90%的自然村完成基础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100%,垃圾治理率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40%左右,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80%以上,农村环境明显改观,面貌焕然一新。

9. 启动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坚持示范引领、以点扩面,健全完善乡村建设示范体系,重点打造2个示范乡镇、20个精品示范村、77个美丽村庄、100个达标村庄。开展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实施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保护利用乡土文化等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大力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和新建农房风貌塑造,大力提升乡村建筑和庭院外观设计水平,高质量展现具有鲜明瑞丽特色的美丽乡村风貌,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魂”的美丽乡村生动格局。

10.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创建一批景区化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一批美丽乡村风景线、现代农业景观带和知名网红“打卡地”,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和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基地,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大力培育姐相、弄岛、户育休闲农业示范区和勐秀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精品区,打造瑞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营销暖冬避寒候鸟型乡村旅居康养品牌,加快乡村慢养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养生养老“第二居所”,推动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转变,促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有效转化,走出一条具有瑞丽乡村特色的“美丽经济”路径。

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农田水利、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互联网、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乡村覆盖延伸,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制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服务清单,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农业生产、高品质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四)全方位创新提升边疆基层治理能力。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牵引,统筹安全与发展,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施强边富民工程,持续深化“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创新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作用,充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巩固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12. 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紧扣“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项主要指标,推动沿边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强边固防等重点任务落地实施,力争到2025年,全市20个抵边村基本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成为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打造千里边关美丽风景线。

13. 打造强边固防创新示范区。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健全边境一线组织体系,锻造坚强有力基层党组织,深化“国门党建”“军警地”共建和“红旗飘飘”工程。坚持物防、技防、人防一体化规划建设,应建尽建全线建设高标准物理拦阻设施,全覆盖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打造“智慧边境”。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推进无疫情、无偷渡、无走私、无毒品、无刑案“五无”等创建活动,努力把全市边境村打造成为“强边固防示范村”。运用村规民约、群众积分评议、“红黑榜”等方式,建立边民参与强边固防的奖惩激励机制,增强边民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和国门意识,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14. 开展现代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根据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状况、民族宗教问题等不同类型,每个乡镇确定2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治理试点,探索党组织领导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完善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村级权力监督机制,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和现代乡村治理手段,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治结合”新路径、新模式,创建认定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乡风文明示范村等乡村善治示范村庄,培育和树立一批乡村治理的先进典型,提升现代乡村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15. 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鼓励基层采取资源开发、异地置业、抱团发展等方式,带领群众拓宽致富路子。引导支持村级集体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通过组建公司或与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建立公开透明股份合作机制;财政涉农整合资金重点支持村级集体增加经营性资产,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培植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到2025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达到10万元以上。对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开展动态监测,巩固拓展“消薄”成果。探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与村干部绩效考核奖励挂钩制度,充分激发基层抓发展的积极性。

(五)全要素打造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更加注重科技支撑,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方式,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智慧农业,赋能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

16. 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实行一村一码、一园一码、一业一码,整合涉农数据资源,统一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加快全市农田、水利、气象、人居环境等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运用,推进农业资源数字化进程,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加快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闲置建设用地资源数据采集、汇总、分析、运用,为产业发展和对接市场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实时采集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市场信息等数据,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

17. 健全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养、加、销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深度融合,扶持创建一批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示范应用基地,构建全产业链数据资源采集、分析、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建立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提高农业气象、土壤、科技、质量追溯、农业资料、市场等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农业科技推广与新型农民信息化提供有效支撑。

构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按照“市有中心、乡有站、村有点”的模式,完善市级电商服务中心及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完善市域电商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电商大平台在我市落地农产品直采基地、智慧物流网络,打造互联网农产品品牌,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形成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农产品供应上行体系,拓宽我市农产品销售渠道。

18. 完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数据资源整合,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互联网+村务、党务、商务、金融、就业”等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机制,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三、要素保障与政策支持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信贷、保险、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支撑,加大用地、用电、用水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扶持,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要素投入成本,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19.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善瑞丽江大型灌区、姐勒水库灌区、芒令水库灌区建设。着力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统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布局,加快推进田头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网点。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支持建设一批具备低温仓储、流通加工、交易展示、中转集散和分拨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

20. 创新财政政策扶持。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健全涉农项目资金跨部门会商和统筹整合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乡村振兴机制,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相应比例。积极争取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支持乡村振兴。

根据市财政情况,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

通过竞争立项方式,整合涉农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支持1个千亩连片高标准生产基地和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支持产业园区、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各项支持政策,确保相关扶持和激励政策落实到位。

21. 创新金融支农服务。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模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覆盖面。建立健全财政贴息、担保等支持政策,对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扩大农产品期货价格险试点,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围绕打造品牌农产品,重点开发满足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重点支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保险,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保险。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加快集体资产平台建设,更好发挥集体资产效益。

2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充分激发出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每年培训30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组织认定和培育申报一批示范社。

23.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深化农业站所改革,推进重点产业专家服务团队建设,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组织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才,进村入企开展服务。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围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和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促进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试点,探索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托管形式。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特色专业市场,提升农产品交易市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深化供销社“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

24. 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和鼓励农民、村集体将土地经营权、集体荒山、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源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带动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坚持全市“一盘棋”,全面实行“产值税收跟着原料走”政策。全面落实宅基地联审联管机制,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乡村振兴创新集成改革试点,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场企业化改革,增强农场发展动力。

四、工作要求

25.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瑞丽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设立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现代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四个专项工作组,设立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指挥部,负责示范区建设政策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日常工作。

26. 实行项目化推进。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聚焦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围绕标准化生产基地(养殖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田园综合体、冷链仓储物流和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园等,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储备项目与资本对接机制,涉农整合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通过竞争立项方式,根据项目前期和项目成熟度,优先支持项目库内储备项目,对符合专项债券发行条件的项目,鼓励申请专项债券。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实行重大项目挂牌督办制度,形成对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27. 强化督查考核。建立示范区建设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双月调度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统计监测,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成效突出的乡镇,在下一年度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充分调动乡镇抓落实的积极性。市直各部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主动加强与省级、州级部门汇报对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市委、市政府每年对任务落实情况,组织开展考核。

来源:瑞丽市人民政府

本文来源 瑞丽市人民政府,转载请注明来源!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分享:

相关阅读

报告分类

热门阅读

推荐园区

前瞻服务

  • 产业研究

    市场洞察 + 趋势研究 + 全球投资机遇 + 战略规划

    • 行业研究报告

    • 月度监测报告

    • 行业决策内参

    • 专项市场调研

    • 政府专项课题

    • 行业竞争力分析

    • 行业投资发展研究

    • 投资可行性研究

    •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 产业链研究报告

    产业研究服务热线:400-068-7188

  • 产业规划

    「招商前置」规划法 + 独有「园区招商」大数据库

    • 区域经济规划

    • 新区开发规划

    • 产业园规划

    • 城市更新规划

    • 产业生态规划

    • 概念性规划

    • 投资选址规划

    • 政府决策咨询

    • 空间规划建议

    • 产业招商落地

    产业规划服务热线:400-639-9936

  • 招商规划

    招商图谱 + 项目包装 + 智慧招商系统 + 精准对接

    • 精准意向投资项目引荐

    • 产业招商政策编制

    • 项目评估/尽职调研报告

    • 招商推介活动

    • 招商项目包装

    • 重点项目实地考察

    • 产业图谱编制

    产业招商服务热线:400-639-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