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印发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为加强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统筹协同发展编制的专项规划。
《规划》编制背景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提出“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一区十六园统筹协同,促进各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延伸创新链、产业链和园区链,引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全力推进高端产业功能区和高端产业新区建设,优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布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带动各园区创新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北京市以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强化中关村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地位,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编制《规划》。《规划》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对加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促进各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功能清晰、导向明确、协同有序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规划》编制过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区多园统筹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编制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规划”,2019年4月蔡奇书记在分区规划专题会上提出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空间要“相对集中发展,不搞遍地开花”。2019年6月24日,吉宁市长主持专题会研究中关村示范区空间优化整合方案,会议提出“原则同意中关村示范区空间优化整合方案,将相关内容纳入《规划》及各分区规划”。《规划》分别提请市委科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议研究讨论,并根据讨论意见修改完善。
《规划》编制期间,起草小组组织调研和专项对接25余次,组织产业领域专家咨询会和专家论证会6场,向市领导专题汇报4次。按照信息公开和《北京城乡规划条例》相关要求,两次通过中关村管委会官网公开征求意见。多次组织征求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意见。
《规划》主要特色
一是强化统筹协同发展。重点从产业、空间、管理机制方面加强统筹。加强产业发展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出构建“241X”高精尖产业体系,明确各分园近期优先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加强空间资源统筹,落实城市功能布局,聚焦支持“三城一区”、高教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强创新资源链接,辐射带动各分园优化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管理机制统筹,强化与分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搭建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产业空间资源对接平台,建立产业发展空间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强化聚焦集约发展。落实减量发展的要求,在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示范区范围的基础上,将中关村示范区及周边产业发展空间整合为31个发展组团,并明确每个组团的产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推进中关村示范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由中心城区向平原地区新城适度转移,强化存量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提升各分园聚集效益和发展能级。
三是强化引导分园创新发展。提出研发创新、创新型总部经济、高端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双创社区和特色小镇6种园区发展模式,结合各组团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承载能力,明确31个发展组团适用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分园建立适宜的产业载体形态。同时,围绕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提出推动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强化与国内重点区域创新合作、提升创新治理水平等方面的方向性要求。
《规划》范围及期限
《规划》范围以中关村示范区政策范围为基础,覆盖各分园及“三城一区”、高教园等重点功能区。《规划》期限为2020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中期到2030年。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6章18节。
第一,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统筹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中关村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为:新时代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世界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宜居宜业的智慧生态园区。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到2030年,建成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强大支撑;到2035年,建成全球科技创新的主要引擎和关键枢纽,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出构建“241X”高精尖产业体系,“2”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两个主导产业,“4”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四个重点产业,“1”是现代服务业,“X”是培育若干面向未来的战略性产业。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聚焦重点的原则,确定各分园近期优先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面向中长期发展,各分园的产业定位要及时进行优化、调整和提升。
第三,加强空间整合聚焦。按照聚焦创新、整合组团、盘活存量、动态调整的原则,在保持中关村示范区488平方公里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聚焦支持“三城一区”高教园及各分园重点功能区建设,明确近期重点布局的31个发展组团及其细分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各组团相应的细分产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未来空间需求,建立空间资源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
第四,提升组团发展质量。支持组团发展模式多样化和载体丰富化,梳理总结出研发创新、创新型总部经济、高端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双创社区和特色小镇六种发展模式,以及微集群空间、特色创新园、专业园区、产业化基地四种产业空间载体形态,并与重点发展组团进行相应匹配。并通过打造高成长企业发展梯队、构建专业服务微生态、统筹配套服务保障等措施,促进各组团高质量发展。
第五,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主要包括持续推动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强化与国内重点区域创新合作、提升创新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对构建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方向性要求。
第六,组织实施。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规划》重点从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以及规划的实施评估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来源:规划建设协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