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大力推进跨山统筹全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

来源:丽水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08-25 09:21:48 阅读量:1613
分享:

3

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为推动解决市域空间布局不优、资源要素配置分散、全域统筹协调不足的现实问题,又好又快推进实现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研究了大力推进跨山统筹、全面加快我市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全面厉行“丽水之干”,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创新运用跨山统筹“金钥匙”,建设统筹有力、协同有方、竞争有序、合作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主体功能聚焦、特色优势互补、整体协同并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为打造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2.总体原则

一体化推进。强化市域一盘棋思想,破除划山而治的“分散式”路径依赖,统筹市域空间布局、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和交通建设,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经济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

协同化建设。秉持协同、互补、共赢的理念,强化制度顶层设计,破除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障碍,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的壁垒,构建制度设计更趋完备、制度运行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差异化发展。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区分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推进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实现各区域发展各尽其能、合作与竞争有机统一。

3.发展格局

以各县(市、区)既有基础和资源禀赋为依循,坚持强强联合、特色结合、优势组合,构建“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

“一带”,即市域发展核心带,包括东部莲都、青田、缙云3个县(区)和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产业主导、创新驱动,推进一体化和产城融合深度发展,全力主攻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先进产业集群,建设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引领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领跑区。

“三区”,即特色发展示范区,分别由龙泉庆元、遂昌松阳、云和景宁等西部6个县(市),利用地域相连、人缘相亲、产业相近、文化相融的优势,突出协同合作、侧重特色,建设龙庆、遂松、云景三个聚落发展区块,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差异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市域经济加快发展新增长极,争创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和最佳实践地。

4.基本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跨山统筹发展格局。“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完备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基本定型,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0亿元。

到2035年,跨山统筹发展取得决定性成果。“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积累形成更加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建成具有丽水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

二、强化空间统揽统筹

5.完善“一带三区”规划体系。坚持多规合一,高质量编制实施“一带三区”发展规划。推动各级各类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之有机衔接。围绕构建“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市县联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市县乡三级主体功能定位,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和布局,为市域产能布局重塑、生产力区划重构和生产要素重组奠定空间规划基础。加快编制实施“一带”南城生态工业、碧湖新城和“三区”经典文创、乡村振兴、特色风情等五个跨山统筹示范性平台建设方案,推动“一带三区”规划全面落地。

6.推进“一带”一体化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强化功能互补、交通互联、发展互动,实现“一心两翼”协同发展。中心城区实施“东扩、西进、北展、南拓”发展战略,以瓯江为脉,激活北城、提升南城、开发碧湖新城,构筑“一脉三城”发展格局,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强中心城区与南翼青田区块、北翼缙云区块的一体统筹、协同发展。支持青田加快华侨要素回流,主动承接温州都市区辐射,打造现代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高地。支持缙云发挥空间和产业基础优势,主动承接金义都市区辐射,打造生态工业发展重地。

7.推进“三区”组团式发展。坚持组团式发展方向,以抱团、集聚、协作加强区域空间统筹,优化布局“三区”产业、设施和服务功能,引导“三区”合作开发重点产业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差异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快速提质扩量。以龙庆区块为重点,依托百山祖国家公园和剑瓷、菌菇、竹木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打造世界级经典文创高地。以遂松区块为重点,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扎实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全域建设花园乡村,活化保护传统村落,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全国样板。以云景区块为重点,依托畲乡民族风情和“小县大城”城镇化优势,加快木玩等特色产业品牌培育步伐,争创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和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民族特色风情样板。

三、强化产业集群集聚

8.以平台“二次创业”推动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整合、转型、赋能、开放、改制”十字方针,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龙头,推进平台跨区域合作合并和产业协同协调,完善“亩均论英雄”机制,实行差别化土地、能源、资金、技术和人才政策,集中力量打造主力平台。“一带”协同布局建设3个以上“万亩千亿”新兴产业平台,全力打造高能级战略发展空间;“三区”各组团共建1个以上合作产业园,全力谋划建设“万亩千亿”新兴产业平台。探索建立合作园区“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共享”、重大工业项目“统筹招商、协同推进”及惠企政策“市县联动、协调整合”等产业协作机制。

9.以“山”系品牌建设推动现代乡村产业大发展。以系统建设“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品牌为牵引,统筹市域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和不同海拔、不同区域乡村产业差异化布局,创建5条现代乡村产业示范带、10个山地精品农业示范园区、20个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鼓励和推动青田稻鱼、庆元香菇、松阳香茶、“景宁600”等具有地方辨识度的特色产品(品牌)跨区域联合共建。打造“丽水山泉”品牌,构建“一园三片”涉水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建设若干特色水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发展水经济。加强农业交易市场建设的市域统筹,布局建设若干现代化、综合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区域性骨干市场,加快浙南茶叶市场、庆元香菇市场、青田侨乡农品城提档扩能,推进线上线下市场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大搬快聚”和“两进两回”两大工程,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十大激活行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10.以跨界融合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以瓯江山水诗路为主轴,推进旅游资源跨区域整合和旅游业态跨界融合,构筑城市旅游中心和青缙品质休闲、龙庆经典文创、遂松田园牧歌、云景民族民俗风情四个旅游功能版块,打造若干红色旅游精品区块和“红绿融合”发展示范区。以高等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自然公园为载体,主题化、集团化打造十大引领性旅游项目、十条主题线路、十台特色节会、十大文创产品,培育康养度假、艺术文创、乡愁体验、亲子游学、户外运动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创新市县联动、政企合作的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吸引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市场主体,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创新发展平台,建成若干具有引爆效应的重大旅游项目,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强化创新协同协作

11.构建“一心支撑、点面联动”的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坚持创新空间与产业空间、城市生活空间协调发展,在中心城区布局打造浙西南科创中心,谋划建设浙西南生态科技城、科创园、科创走廊、科创小镇、华侨兴业长廊,创意设计建造分时共享研发基地、原生态第二创新空间、“世外桃源”项目集中开发天地等专项平台,提升绿谷信息产业园、数字经济双创园等双创能级,全力打造市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市县联动谋划布局一批“科创+特色产业”综合创新平台,推动“一带”聚力打造科创发展示范带,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三区”聚力打造区域性科创基地。

12.营造和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全域科技政策联动,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加快建设功能完备、辐射全域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充分合作和创新要素有序聚集,重点打造若干区域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与高校院所交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推广“创新券”“科创贷”“科创投”等科技金融产品。推进“人才银行”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创业投资基金。

13.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全面落实人才科技新政,统筹实施“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及“绿谷英才”“绿谷工匠”等重点人才计划,力争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博士(博士后)数量实现五年翻番。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码”为载体优化整合人才政策和服务事项,建设若干集招引、服务、赋能等功能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畅通人才跨区域、跨层级、跨所有制流动渠道,建立“人才编制池”,创新事业单位人才编制动态调剂、周转使用方式。统筹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资源共享机制。

五、强化交通互联互通

14.构建区域外联大通道。坚定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多元立体、互联畅达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三横三纵”铁路网,实现“县县通铁路”,发展高铁旅游班列、电商快递班列。统筹布局建设3条高速公路环线,即“一带”核心环线和“一带三区”内环线、外环线,探索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改革。加快建设丽水机场,打造空港经济区。高标准建成瓯江主干航道。

15.完善市域畅联交通网。建设“十纵六横”普通国省道环线,体系化打造市域高等级公路网,推动“路景产人”高效融合发展。谋划建设城际铁路,打造同城化通勤网络;加快布局旅游轨道网。谋划建设通用机场,打造快捷空中交通网络。建设高品质瓯江绿道网。统筹推进城乡物流设施建设及物流产业发展,打造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16.统筹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谋划水利、能源、信息、市政等设施网络一体化布局、集约化配置,推进重大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商共建,提高综合使用效率。大力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工程,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超前布局、协同落地。

六、强化生态联保联治

17.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落实环保“三线一单”,按照差异化环保管控要求,推进全流域、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跨区域合理布局。建设“花园云”大数据平台,健全跨市县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多元协同治理,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迭代升级生态信用体系,培育发展“两山银行”“两山基金”“两山公司”等市场主体,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和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等各类产权交易,建设自然资源资本强市。

18.联动推进国家公园和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坚持园内严格保护、园外联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园标准规范和监测保护体系,确保如期创成百山祖国家公园;联动开发国家公园旗舰性产品,打造科普教育、天文观测、森林康养等八大基地,建设国家公园观光体验环线和文创大走廊。按照国家公园理念和标准,统筹实施大花园“1+3+N”建设工程,全域推进大花园建设九大行动,争取瓯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家试点,打造瓯江中上游休闲养生新区核心平台,实现大花园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品质提升、形象再造。

七、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19.全面推进教育提质均衡发展。加大教育资源市域统筹力度,实施教育项目建设“百亿”工程和基础教育集团化、品质化提升工程,推动基础教育扩容均衡优质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和协同差异发展。建立市域教育大数据治理体系,全域推广“互联网+教育”。统筹“绿谷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探索教师编制跨区域跨层级调剂周转使用。

20.推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大力实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补短工程,谋划建设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着力提升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增强基层首诊、转诊功能,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便捷的分级诊疗体系。统筹市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域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市内基本医保制度统一和大病保险统筹。

21.推进公共文化普惠共享。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体育馆为重点推进重要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区域协同布局和共建共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发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通过解码、嫁接、创新,培育十大公共文化品牌。强化区域文化联动,完善群众自办文化、巡演巡展、文化走亲等机制,建设全国乡村春晚大本营。

22.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实施就业创业提质工程,以完善“丽创荟”创业服务平台推动构建市域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流程,推进跨区域劳务合作。推动社会保障服务流程再造,提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效能和跨区域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程度,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试点,深化区域工伤、失业保险合作,探索建立工伤预防常态化联动机制。

八、保障措施

23.加强组织领导。在成立全市“一带三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由市领导挂帅、相关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参加的“一带”和“三区”4个协调工作组,建立联席会议和定期会商制度。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各协调工作组原则上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落实各项任务。建立“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机制,推动跨山统筹工作、“一带三区”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一带”“三区”内部要各自建立县(市、区)轮值主持协调机制,加强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县际统筹联络和项目领办。

24.完善工作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一带”和“三区”各相关县(市、区)和部门实行差别化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完善要素统筹机制,每年争取一定数量的土地指标实行市域统筹,建立高质量绿色发展产业基金,探索政府财政项目资金跨区域跨部门统筹使用和地方性债务统筹。完善干部交流机制,积极有序推进干部跨区域跨层级交流任职。建立项目协同机制,加强跨区域项目合作,打造一批跨山统筹示范性平台和标志性工程,对优质项目实行资金和土地、用能指标奖补。完善市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及市场主体在跨山统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法治保障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跨山统筹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25.强化舆论宣传。将跨山统筹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培训、研讨。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及时报道跨山统筹工作的鲜活实践、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果,激发干部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合力推进跨山统筹的良好氛围。

来源:丽水市人民政府

本文来源 丽水市人民政府,转载请注明来源!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相关阅读

报告分类

热门阅读

推荐园区

前瞻服务

  • 产业研究

    市场洞察 + 趋势研究 + 全球投资机遇 + 战略规划

    • 行业研究报告

    • 月度监测报告

    • 行业决策内参

    • 专项市场调研

    • 政府专项课题

    • 行业竞争力分析

    • 行业投资发展研究

    • 投资可行性研究

    •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 产业链研究报告

    产业研究服务热线:400-068-7188

  • 产业规划

    「招商前置」规划法 + 独有「园区招商」大数据库

    • 区域经济规划

    • 新区开发规划

    • 产业园规划

    • 城市更新规划

    • 产业生态规划

    • 概念性规划

    • 投资选址规划

    • 政府决策咨询

    • 空间规划建议

    • 产业招商落地

    产业规划服务热线:400-639-9936

  • 招商规划

    招商图谱 + 项目包装 + 智慧招商系统 + 精准对接

    • 精准意向投资项目引荐

    • 产业招商政策编制

    • 项目评估/尽职调研报告

    • 招商推介活动

    • 招商项目包装

    • 重点项目实地考察

    • 产业图谱编制

    产业招商服务热线:400-639-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