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乌当:助力园区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来源:乌当新天园区 发布时间:2020-12-22 16:36:31 阅读量:1570
分享:

1

——乌当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乌当区工业园区紧紧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的构想与愿景,紧扣中高端消费品产业承接区和商贸流通区的定位,牢固把握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努力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一、近年来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一)科学规划布局。紧扣《乌当区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好建成区新天园区(1.31平方公里)、乌当东风医药工业园(1.67平方公里)、乌当火石坡特色食品工业园(0.7平方公里);以及在建区乌当云锦洛湾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13.68平方公里),拓展区下坝工业园(6.2平方公里)、新场产业园(15.3平方公里)的规则布局,实现园区总规划面积38.86平方公里。其中,新天园区(含东风医药工业园、火石坡特色食品工业园)为园区经济的存量部分;在建洛湾云锦工业园为园区经济的增量部分,该园区目前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区;拓展区的下坝工业园、新场产业园已作控规规划,尚未开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近年来,乌当医药食品新型产业园成为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产业园区和贵阳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2016年经国家工信部批准,设立为西部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7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为全省大健康产业引领示范区。

(二)完善功能配套。据统计近年来,由工业园区牵头,各平台公司共投入30余亿元不断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存量的新天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达“九通一平”。作为增量的火石坡工业园部分已基本建成,由区财政出资,区经投公司实施,投入资金5亿元,配套建设完成了西外环线,2.7公里长园区道路及供水、供电、燃气、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达“七通一平”。作为增量的分洛湾云锦工业园正在建设,由区财政出资,区经投公司实施,投入资金5900余万元建成投运高新北路(长1300米、宽20米);由区政府平台公司—贵州通冶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贷款融资,中色十二冶、中电建等公司实施,投入资金11.1亿元,建成投运马东路一标、二标段,马百路二标、三标段等5.3公里长道路骨干路网,同步配套完善道路绿化、路灯、人行道、雨污管网等附属工程;同时,由区政府与中国水电基础局合作,成立津黔(贵阳)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采取PPP模式实施,投入资金10.46亿元,已开工建设一期PPP7个项目中的5个子项,其中园区支路(6条,总长2400米,宽8-30米)和洛湾排水主干线(长1100米)已建设完工。云锦路东段项目(长2700米,宽30米)道路线形已贯通,马百一标(长1670米,宽30米)已完成南明河大桥桥墩和前600米路基施工,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配套日趋完善。

(三)发展主导产业。坚持建设“大健康产业新高地”发展目标,认真贯彻市、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进新产业发展攻坚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因业布局,以发展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园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初步实现了以“现代医药、特色食品、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为主导的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发展目标。目前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其中医药制造业11家、装备制造业26家、特色食品产业15家、新材料产业8家、其他产业24家。截止2020年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40.71亿元,同比增长13.4;累计完成增加值41.36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年预计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以上,较2019年增长10%左右。医药制造方面初步构建了以健兴药业、新天药业、景峰制药、威门药业、远程制药、天安药业、宏宇药业等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3家为全省领军型龙头企业、5家为全省医药骨干企业,景峰药业获贵州省工业企业“行业领跑者”、贵州企业品牌价值30强等殊荣。亿元以上医药企业有7家,5亿元以上的4家,10亿元以上的1家,全省领军型龙头企业和全省医药骨干企业在各区(市、县)、开发区中集聚度名列前茅。据统计在产药品100余个(其中肺力咳合剂产品产值10亿元以上),40余条生产线通过新版GMP认证,健兴药业、威门药业等企业被列为市“巨人计划”培育对象。2020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2%,超过全区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装备制造方面依托振华集团、力源液压、万江机电、新天光电等龙头企业,立足黔中经济区,面向贵州乃至全国,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企业。主要产品与航空航天相关,涵盖航空航天配套零部件和元器件、航空液压件和航空航天机电产品、光电产品、汽车零部件,以及智能装备等领域。先后为“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探月工程等重点工程提供保障,元器件产品在“神舟六号”“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神九”获得应用。中航力源液压是典型的“军民融合型”企业,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40个系列700多个型号的高压柱塞泵/马达,广泛配套于国内航空、航天、建筑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船舶机械、铁路机车等行业。2020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增加值5.31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2%。特色食品方面以五福坊、龙膳香坊、新民食品、吉品风味、老干爹及飞龙雨等为代表的特色食品企业依托贵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民间传统食品秘制工艺,开发出包括风味猪肉制品、特色腌腊制品、糖果、调味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菜肴及烹饪辅料、优质饮用水等,形成以“黔五福”“贵州龙”“老干爹”“飞龙雨”“惠诚”等为代表的省内外知名品牌。其中“黔五福”风味猪肉制品全省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0%左右,休闲风味即食产品全市占有率超90%左右,龙膳香坊获得“2018年省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称号。2020年上半年完成增加值1.33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可以说,园区产业优势日益突出,拉动效应越来越强。

(四)全力推动创新。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根据《乌当区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千企改造、一企一策”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以“一企一策”为抓手,全力深化“千企改造”工程。联合工信部门指导实施“千企改造”企业82户,编制转型升级方案82个;大力推动“千企改造”企业成果获得,根据成果组织申报“事后”奖励,累计获得市级奖励资金1179万元,获得国家级成果4个,省级成果14个;根据《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健康医药)产业振兴专项资金申报指南》(黔工信规划〔2019〕11号)安排,落实相关政策,累计为新天药业、威门药业、景峰药业、远程药业、新华包装、贵州龙等9户企业,争取政策资金支持1350万元;注重企业创新,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近两年各类试点示范8个,其中:智能制造2个,技术创新2个,工业品牌培育4个;以绿色生态、大数据融合为重点,鼓励我区健康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扶持企业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争取各级扶持政策,2018年共申请“两创城市示范”中央专项资金、市“两创城市示范”工作市级补助资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等资金3722.725万元;2019年共申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省十大千亿及工业产业振兴专项资金、市“两创城市示范”工作市级补助资金等2574.7175万元。按照市《关于支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产增产和省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安排,争取资金1448万余元,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发展。其中:加大用工补助资金806.1万元,企业开拓市场补助资金124.78万元,企业用电补贴资金22.9万元,企业贷款贴息补贴资金494.98万元。同时,积极组织医药企业进行2020年第二批十大千亿级工业(健康医药)专项资金申报,天安、景峰等医药企业申报并通过审核;积极帮助天安药业开展一致性评价,格列美脲片通过一致性评价;积极支持中航力源液压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并获批;积极支持振华新云国产高可靠电子元器件柔性数字化车间项目申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建设并获批。

(五)提升发展水平。以“千企引进”为抓手,着力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增量,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县级领导靠前指挥、主动出击、持续发力、合力招商,先后带领投促、经开区、园区、工信等部门,赴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进行考察招商。同时根据《乌当区扩大招商行动计划(2018-2020)》计划,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深入研究产业链关键问题,开展延链、补链、强链精准招商。截止目前,园区累计引进企业产业项目约45个,已建成投产25家。预计新引进的45家产业项目投资超过100亿,全部达产后新增工业产值200亿元,将成为全区工业经济重要支撑。如,火石坡工业园已引进入驻企业12家,高新惠诚、吉品风味、富鑫酒业、新民食品、金和农业、志吉物流、上恒物流、新亚新、天唯地、添一味等10家企业已建成投产;贵乐食品、洪福顺达正在建设;宜众冷链、恒和科技正在进行项目选址论证、征地报地等储备工作。洛湾云锦工业园已引进入驻企业产业项目33个,瑞龙包装、五阿哥食品、佳华印务、云关印务、好山河生物科技、森瑞新材料、航瑞科技、力源液压、捷胜科技、新天药业(一期)、远程药业(一期)、贵龙标牌、贵州报业集团等13家企业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千叶药包、天泉医疗、福瑞达包装、万寿台酒业、联科中贝、新天药业(二期)等6家企业正在进行项目建设;景峰药业、威门药业等2家企业正在办理开工前期手续;远程药业(二期)、恒铭机电、康桥电力等企业产业项目正在进行项目选址论证、征地报地等储备工作。

二、园区建设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功能定位不明显。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产业聚焦的重要平台。然而乌当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全市许多工业园区,基本上是以传统经济为基础,如医药、食品、制造等,导致同质化现象相对严重。同时,园区平时工作注重按文件要求抓推进、按领导部署抓落实,没有在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水平、强化运营服务、促进产业集聚等方面深入思考、长远谋划,造成园区前沿引领不足、后续发展不足,没有达到推进工业园区健康、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

(二)发展目标不明确。在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商端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方面,没有真正做到结合实际确定园区可持续、可实施重点发展目标,没有重点发挥产业聚焦重要平台作用,认真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着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拓展园区发展新空间,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同时,作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没有真正破除思维定式、勇于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工作还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习惯凭经验考虑间题、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大胆探索的方式方法不多。比如在抓产业布局方面,仍局限于园区现有规划考虑,在新时期产城融合发展上未能超前思考和谋划,提前储备工业用地,导致存量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增量企业难以落地,说明园区在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因势利导做强长板的办法不多、效果不好。

(三)体制机制交叉。园区划分范围不明,管理体制与行业部门管理存在职能交叉,管理职责有限。省、市虽然对园区空间扩展规划面积进行了批复,但对园区所处地理位置界线无明确划分,园区没有实行封闭式管理,企业分布比较分散,按行政区域划分与东风镇、高新和创新等街道在管理范围上交叉,同时与经开区区域范围重叠,两套人马管理。目前园区主要履行园区经济管理职能,执行相关政策,做好园区总体规划、引导产业、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园区社会管理职能主要由乡镇、街道负责。行政职能的零散和碎片化,不利于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园区运营格局,导致前期已入园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企业难以全掌,不能更好做到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四)用地规划不符。园区用地存在规划“三规不符”、土地指标供给不足和投资融资渠道窄问题。该问题严重制约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建设,土地收储工作难度大,成本高。许多用地为有条件用地,需购买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每亩预计需20余万元,既增加收储成本,又影响融资工作,渠道收窄,方式收紧,还需通过创新方式解决。同时,解决“三规”调整、土地指标供给不足问题还必须依靠和通过省、市、区级层面的帮助支持才能解决问题。同时,目前园区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和平台公司投资,没有形成多元投入的有效的投资融资渠道和方式。

(五)服务有待增强。主要体现在项目落地、园区营商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建设,手续办理涉及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园区本身不具备行业行政审批权,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遇到问题“一事一议”推进,服务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园区营商的软硬环境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软件上看,招商联动统筹机制需进一步加强,对外招商引资手续办理,企业沟通,准入制度等需进一步规范。硬件上看,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园区内缺少学校、酒店、超市、餐饮、商务、银行、物流网点等服务业和商业配套,影响企业职工正常生产生活需求,一定程度造成企业“招工难”、“留人难”,不利于园区营商环境建设。

(六)企业发展受限。一是融资难度大,产业投资受到一定影响。园区内中小企业资本、实力相对比较弱,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由于信用体系建设迟缓,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等原因,导致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依然是依靠房产、土地等抵物,在融资方面难以获得所需资金支持。且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技术专利等尚不能用作抵押资产,帮助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二是受政策影响,部分药业企业及制造业产值下降,企业转型升级支撑项目不多,加强创新、品牌、信息化等建设能力不足,转型升级成果较少;三是受国际国内市场因素影响,企业生产受到同行竞争、原料涨价、用工成本等因素影响自身实体生产的发展。

(七)产业水平较低。没有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土地集约的要求,着力推进园区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区规模最大的企业产值在20亿元以上的仅有一家,与全国、全省相比,缺乏龙头大企业引领。医药、制造、食品等主导产业尚未形成集群,大型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少,中小企业尽管有一定数量,但与龙头企业之问专业化协作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少,兼之骨干企业的产业链条连接和延伸尚不紧密。同时,技术和研发能力弱,产学研政金服务体系未健全完善,企业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要件。人才储备,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高技术技师以及项目领头人缺乏,人才需求结构的失衡,成为企业研发创新瓶颈。

(八)基础设施薄弱。园区投资偏低,基础设施差,特色不分明、不鲜明。虽然也有三通一平、七通一平甚至九通一平,但道路交通、环卫、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尚未互联互通,地下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大健康医药产业大发展的需求。此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产业承载能力较为薄弱,给新的招商引资以及项目落地带来一定影响。同时,现有产业基地及周边设施不完善,相关企业及员工对于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配套要求较丰富,现有配套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软环境方面,在项目咨询、技术研发、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缺乏第三方专业团队支撑。

三、下步园区建设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发展目标。按照中共乌当区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奋勇争先,重点以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引领和统筹工业经济发展,力争用5年时间,做贵阳市大健康产业的火车头、发动机,以生态、环保、高效的方式来发展,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弯道上实现超车,以“美丽乌当·花园之城”为目标,实现乌当工业园区成为贵州省“国际化、标准化、园林化”的花园式新型工业园区。重点修编完善园区控规环评规划,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原则,细分园区功能区块,统筹产业布局和园区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建设。同时,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注重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以便居民既能享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又能就近就业,实现居住和就业的均衡。

(二)找准产业定位。乌当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宜中草药生长,目前已探明野生中药材料1058种,包括天麻、杜仲、灵芝、石斛、红豆杉、苦参、丹参、三棵针等,占贵阳市中草药品种53.4%,是全省中草药品种超过1000种的7个县(区)之一。园区将紧紧围绕省、市出台的《关于支持贵阳市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乌当区建设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若干政策意见》,坚持发展定位、展现自身优势,扎实做好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园重要承接地的论述。按照“一园三带十区”(“一园”指中医药产业园;“三带”指中央森林景观带、南明河景观带、三江河景观带;“十区”指禅泉度假康养区、中医药品种植区、山体森林公园体验区、国际高端医养区等)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乌当大健康产业和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大健康医药产业与大数据、电子商务有机融合,重点促进医疗保健服务与大数据结合、医药流通与物联网结合,打造“互联网大健康”的特色大数据产业,积极发展医药研发检测服务平台、远程诊疗、远程监护、健康检测、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康体养生等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业态,加快构建“智慧医疗”等服务体系,为我区大健康产业引领示范区提供制造业板块保障和支撑。

(三)完善产业配套。坚持以2020-2024年工业产值300亿元,税收30亿元的目标定位,在扎实做好“水、电、路、气、讯”等要素保障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用地规划的调整和用地指标的保障工作,确保用地合规,指标供给充足,用于项目建设;加强园区平台公司资金投入和能力建设,做好项目建设资金的“借、用、管、还”和债务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园区项目用地收储工作,同时开展规划调整和产业布局工作,加快园区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建设进程;启动园区所属的标准厂房建设,按照市、区标准厂房建设目标任务,谋划建设30—50万㎡标准厂房,解决中小企业用地难等问题,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四)抓住发展重点。一是在“统筹企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上求突破。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利用经开区的牌子,吸引与本地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大企业落户,着力拉长上下游产业链。真正做到统筹企业发展,让那些只想当鸡头不想当凤尾的企业逐步把思想转化过来。二是在“强化产业配套,做大产业规模”上求突破。千方百计加强产业之间的关联配套,促使工业经济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做好配套,就要做到企业统筹发展,一定不能忽视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抓好他们的发展既解决其自身发展、又能解决就业,更主要是帮助园区和大中型企业实施配套,园区将从配套的角度来抓中小微企业,不管是产业配套、产业链配套、零部件配套,还是生活服务配套都要抓好。三是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上求突破。扶持现有企业做强,扶持企业提升竟争力。依托现有的存量企业,通过技改、异地扩建、并购重组等办法,扶大扶强;依托现有的资源和省会城市的要素聚集优势,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优势条件的最大化发挥;对现有的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策划,围绕上、中、下游产品的开发,使其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形成产业配套。同时,边推进园区基础建设,边引进项目入园,千方百计扩大增量,提升总量。四是在“深度转化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上求突破。把技术资源、产业资源转化为竞争力,解决制约瓶颈,强化要素保障。同时以落实国发[2018]2号文为重点,着力突破用地难问题,通过向上争取指标和点供直供政策,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使用率,绶解用地矛盾。

(五)着力创新驱动。一是大力对外招商,精准引入项目。充分发挥我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依托洛湾云锦工业园及智慧云锦两大承载平台大力实施对外招商,精准引进健康医药、生物医药、智慧医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养生康复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等制造项目落户,夯实向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大资金扶持,狠抓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研究吃透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安排重点,扶持一批投资大、质量高、成长好的项目,强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获得国家、省资金和要素支持。全程服务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坚持问题导向,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用地、环境容量、能耗和资金等问题。对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项目,积极申报省市区重点项目。三是强化企业转型,推进中高端发展。依托乌当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及产业园项目”、“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建设,结合乌当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医、养、健、管、游、食”六大领域,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医药医疗、养生养老、康体健身、健康管理等大健康领域的应用,不断培育催生大健康新业态,打造大数据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机制,护航发展推进工作。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坚持“培养本地人才、 引进外地人才和留住优秀人才”三者结合的原则,促进乌当大健康制造向中高端延申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企业、个人参与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强化招才引智工作,积极引进大数据相关专家学者、研发团队、科研人员,落实人才保障政策,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同时,充分发挥区域周边高校、职教等人才资源,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做好人才支撑及保障。

来源:乌当新天园区

本文来源 乌当新天园区,转载请注明来源!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分享:

相关阅读

报告分类

热门阅读

推荐园区

前瞻服务

  • 产业研究

    市场洞察 + 趋势研究 + 全球投资机遇 + 战略规划

    • 行业研究报告

    • 月度监测报告

    • 行业决策内参

    • 专项市场调研

    • 政府专项课题

    • 行业竞争力分析

    • 行业投资发展研究

    • 投资可行性研究

    •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 产业链研究报告

    产业研究服务热线:400-068-7188

  • 产业规划

    「招商前置」规划法 + 独有「园区招商」大数据库

    • 区域经济规划

    • 新区开发规划

    • 产业园规划

    • 城市更新规划

    • 产业生态规划

    • 概念性规划

    • 投资选址规划

    • 政府决策咨询

    • 空间规划建议

    • 产业招商落地

    产业规划服务热线:400-639-9936

  • 招商规划

    招商图谱 + 项目包装 + 智慧招商系统 + 精准对接

    • 精准意向投资项目引荐

    • 产业招商政策编制

    • 项目评估/尽职调研报告

    • 招商推介活动

    • 招商项目包装

    • 重点项目实地考察

    • 产业图谱编制

    产业招商服务热线:400-639-9936